本网讯 2024年7月8日,由澳门新葡平台app官网交通工程系学生科科长兼团总支书记李建文老师、辅导员林秀琴老师、蔡思琪老师带队,部分学生代表组成的交通工程系暑期大学生“追寻”实践小分队前往宁德市福安市、寿宁县深入调研,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福建足迹,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继承红色革命基因,赓续红色爱国主义精神。
出发前,系党总支书记、主任孙华教授嘱托社会实践团队,务必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尊重当地的乡风民俗,与当地群众建立良好的关系。他强调,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团队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广科学知识、提升农村文化生活水平的使命。他希望,社会实践团队在此次活动中“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充分展现交通工程系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
习近平同志1988年6月至1990年4月任宁德地委书记。当时,刚满35岁的他,就在宁德这样一个“老、少、边、岛、穷”的欠发达地区,以深入调查研究起步,建立“四下基层”制度,倡导“滴水穿石”、提出“弱鸟先飞”的理念。扎根基层,访贫问苦,关心少数民族群众,为当地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民心工程。他立足长远的战略思维,求真务实、严于律己的领导作风,一心为民的真挚情怀,为宁德发展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两年间他脚底沾泥,心怀真情,踏遍闽东大地的山山水水,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实干诠释担当,切实做到把心贴近人民,把情融入人民。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为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四下基层”带领宁德人民摆脱贫困的故事,“追寻”实践小分队深入调研,奋进实干,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第一站:“献花寄哀思,静穆敬先烈”
闽东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革命历史时期,党领导闽东人民举行了兰田暴动、赛岐暴动等,长期坚持革命斗争。据统计,闽东在各个时期牺牲的有名烈士7630名,同时还有很多无名烈士长眠在闽东这片红土上。闽东革命烈士陵园由纪念碑、烈士墓两大部分组成。在55级台阶的上方耸立着雄伟的闽东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名“闽东革命烈士纪念碑”9个镏金大字,碑身呈四方形柱体,碑座为八边形,上面镌刻着曾在闽东战斗、生活过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子恢、张鼎丞、陶铸、粟裕、叶飞、范式人、曾志的题词。碑座四隅安放着松、竹、梅和万年青四盘雕塑,象征着烈士的坚贞气节和不朽精神。
7月8日下午“追寻”实践小分队前往闽东革命烈士陵园开展缅怀先烈,献花寄哀思活动。巍巍青山埋忠骨,苍苍翠柏树忠魂。全体队员面向闽东革命烈士纪念碑静穆肃立,整齐站列依次献花,向闽东革命烈士鞠躬致敬,而后缓步绕行,瞻仰闽东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墓、烈士英名墙,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第二站:“传承英烈精神,铭记革命历史”
闽东是红军长征前全国八大革命根据地之一,这块依山面海的红土地,在中国革命低潮时的一块重要苏区,成为福建“红旗不倒”的革命老区之一,是中国革命洪流中一朵亮丽的浪花。闽东革命纪念馆坐落于福建省福安市城北月屏山麓,是一座反映闽东地区革命史和闽东苏区老一辈革命家活动的专题性纪念馆。
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历史。7月9日上午“追寻”实践小分队走进福安市闽东革命纪念馆实践学习,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深入了解了闽东革命的历程,纪念馆展厅的陈列为《红色闽东之光》,展示了从1840年到1949年英勇悲壮的闽东革命斗争史,再现了闽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创建了党在南方最后一块革命根据地、全国八大根据地之一的闽东苏区的壮丽诗篇。每个展区都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诉说着中共闽东地方党组织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三年游击战的艰辛、民族团结抗日的决心,以及解放闽东的伟大胜利。
闽东革命纪念馆馆长雷志华对实践队员们表达了殷切的嘱托:“今年是闽东苏区创建90周年,闽东革命纪念馆建馆40周年,而今虽然山河无恙,但吾辈当自强,作为青年学子,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需勤奋刻苦学习,赓续红色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在馆长的谆谆教诲下,队员们也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追寻”实践小分队全体队员面向鲜红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用庄严的宣誓表达继承先烈遗志、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的决心。
第三站:坦洋寻迹悟初心,红色文化砺真金
追寻领袖足迹,跨越时代浪潮。闻名中外的“茶乡”宁德福安社口镇坦洋村,这里曾是习近平总书记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农村党建联系点,在这里留下“四进坦洋”的生动故事。怀揣着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敬仰和对坦洋村的好奇,7月9日下午“追寻”实践小分队来到坦洋村。
首先来到坦洋工夫茶学堂。坦洋工夫红茶,是福建省三大工夫红茶之一。坦洋工夫茶作为福安市坦洋村的靓丽名片在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通过讲解员深入浅出的讲解,“追寻”实践小分队的队员们深刻感受坦洋先民筚路蓝缕,在白云山麓“以启山林”的种茶和制茶文化。
随后实践小分队来到“坦洋村”振兴之路主题馆,作为宁德市首个乡村振兴主题馆--振兴之路主题馆面积约630㎡,是一座全面记录闽东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践行摆脱贫困、乡村振兴历程的主题展览馆,更是习近平同志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生动实践的教育殿堂。在这里队员们学习了坦洋村的历史变迁以及近年来当地村民滴水穿石、摆脱贫困的奋斗历程,近距离感受坦洋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坦洋村乡村振兴工作室中,倾听坦洋村村支书李青青同志给实践小分队队员们介绍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四进坦洋”的温暖故事,她结合工作实际,给实践小分队队员们详细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基层、“四进坦洋”帮助坦洋村村民摆脱贫困的事迹,坦洋村在习近平总书记相关理论指导下,使荒芜多年的“祖宗山”成了脱贫致富的“金山”。这种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深深感染了“追寻”实践小分队每一位队员。
最后围绕《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坦洋的足迹,实践队队员们实地参观了坦洋村“丰泰隆”茶行旧址——横楼、茶山、古码头和坦洋村茶文化主题公园,探寻习近平总书记留下的爱民足迹和殷切嘱托。
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干净平坦的乡间道路、文明淳朴的村风民情....通过一天的“坦洋探寻之路”实践小分队队员深刻领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弱鸟先飞的追赶意识,队员们纷纷表示会把这些精神带到平常的学习中,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将专业技能转化为促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
第四站:“追寻红色足迹,感悟下党精神”
下党乡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大山深处,“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是当年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时的场景,这句民间谚语是对下党乡地处偏僻、跋涉艰难的写照,下党乡也曾被称作“五无乡”,意指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7月10日,交通工程系“追寻”实践小分队前往寿宁县下党乡进行调研学习。
为切身体悟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异常艰苦、异常难忘”的基层之行,实践小分队队员们在李建文老师的带领下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重走“党群连心路”,深切感受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调研经历。当年的崎岖山路现如今已经改造为平整的石板路,实践队队员们迎着下党乡的朝阳,从“下党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地方”墙牌出发,脚踩青石,一步一台阶地翻山越岭,克服道路崎岖陡峭,勇毅向前,山中田间都留下了实践队队员们的一道道身影,直至徒步走完“党群连心路”。实践队队员们纷纷表示,真正体会到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勿忘人民,甘作奉献;鞠躬尽瘁,奋发有为”的赤诚之心。
随后实践小分队来到“难忘下党”主题纪念馆重温习近平总书记“九进寿宁、三进下党”的工作历程。通过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充满历史的陈列实物,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深切关怀,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爱民情怀,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弱鸟先飞”意识和“滴水穿石”精神。
步行在下党乡村道上,前往调研的最后一站——鸾峰桥。青山如黛,山涧清澈,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鸾峰桥飞架于两山之间,它不仅连接了地理的阻隔,更是习近平总书记与下党深厚情谊的见证者。据悉,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进下党,便是在鸾峰桥边上的简陋小学教室里召开现场办公会,午饭也是在鸾峰桥上吃的。古老的鸾峰桥,承载着时代重托,记载着“下党故事”,见证着下党的脱贫攻坚之路,彰显了下党乡民“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精神,引领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接续前行。站在鸾峰桥上,实践队队员们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此用餐、休憩时的情景。这座古老的廊桥,不仅承载了岁月的沧桑,更见证了下党乡从贫困走向振兴的变迁。
重走总书记走过的连心路,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现场办公的历史,是一次坚定理想信念的“补钙之旅”,是一趟不忘初心的“精神之旅”。回眸过去,下党乡走过千山万水,以“弱鸟先飞”的意识,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实现下党乡从“五无”贫困乡到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蜕变,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展望未来,实践队队员将传承“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精神,继续跋山涉水,慨然以赴,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进发,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