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制—链”育人模式创新实践
(来源:甘肃校企合作 2021-5-27)
万泉
“三全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在人员组成上全参与、在时间跨度上全连续、在空间范围上全覆盖,育人模式的创新则是实现“三全育人”落地落实落细的基础。为此,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育人实践中存在的育人载体单一与协同机制欠缺等问题,澳门新葡平台app官网将“三全育人”落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视域下,创造性地提出了“体—制—链”育人模式,并将“体—制—链”育人模式作为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回应,拓宽了“三全育人”的研究视野。
构建五大育人共同体 实现处处育人
构建“天麟德育坊”“智育共同体”“阳光运动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心”和“劳动实践基地”等五大育人共同体,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校地共建“天麟德育坊”,强化德育。坚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联合南平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夏道镇有关部门,共建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展示馆、校史馆、天麟树人讲堂、校外党建育人实践基地和宿舍党建活动室等德育共同体,形成“社—校—企”三级联动与“校—系—班—寝”四级协同的“天麟德育坊”,拓展育人新阵地,筑牢精神底座,实现育人育心。
2.校企共建“智育共同体”,推进德技并修。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森林生态综合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智育共同体,全面深化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在产教融合中提升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实现校企人才全域共育。
3.校企共建“阳光运动中心”,聚焦体能提升。以提高野外生活和生存能力的岗位需求为导向,结合林业行业工作条件的艰苦实际,聚焦学生体能短板,与舒华体育公司共同制定“体育树人工程”实施方案,共建融合校内外运动资源的“阳光运动中心”,让学生在运动中增强体质、磨炼意志、健康身心。
4.校社共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心”,提升审美素养。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与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南平市文化艺术馆等合作,共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心”,共建大学生艺术团、大学生合唱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心灵,在活动中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5.校场共享“劳动实践基地”,创新劳动教育。坚持“体力劳动为主,注重手脑并用”要求,在校外葫芦山林场共建共享劳动实践基地,将劳动教育必修课搬进林场;在校内创办“学生物业公司”,将劳动教育融入勤工俭学,同时在专业实践中渗透劳动教育、在志愿活动中结合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精神,涵养学生劳动情怀,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创新全员育人协同机制 实现人人育人
创新人人育人的全员育人协同机制,坚持以理想信念铸魂育人,以立德树人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首要内容,从质量、数量、结构和层次等不同维度,整体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升育人工作实效,是高职院校实现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
1.构建持久持续的动力机制。一是构建引导学生的激励约束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每个学期设定1—2个必修学分,对学生在立德树人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全方位考核,作为学生顺利毕业的条件,并将其纳入评先评优、奖学金发放、入党培养对象考察、优先推荐就业等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评价指标,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实现自我发展成长。二是构建引导教职工的利益驱动机制。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特点,建构“三全育人”工作考核评价办法,驱动教职工自觉在本职岗位上直接或间接育人。例如: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部门采用定性要求加正面与负面清单进行考核;辅导员岗位、教师岗位既有定性要求,又有定量指标。在此基础上,对全员进行育人实效评价,并将结果与绩效奖励、荣誉表彰、职务晋级、职称评聘等挂钩,为深入推进“三全育人”提供持久持续的动力支持,使立德树人成为全体教职工的自觉行为。
2.构建系统效应的内部协同机制。一是构建育人主体的协同机制。成立以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不同育人体系的负责人为组员的“三全育人”领导小组,构建纵横结合、运行高效的组织架构,横向上实现教务处、学工部、科研处、团委等育人主体的协同,纵向上实现学院与系部上下贯通的协同,确保不同层级及不同主体之间既各负其责又协同育人。二是构建育人资源的共享机制。加快云平台建设,并以红色文化、职业文化、森林文化、工匠精神、心理育人等特色化专题为引领,对分散在各部门的育人资源加以整合,实现跨部门、跨系部共建共享育人资源。三是构建系统效应的运行机制。在厘清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育人元素基础上,采用责任清单形式确定各育人主体的职责,明确具体负责的事务和协同的事务,以消除育人的断点与盲区,并通过汇报会、推进会等形式,强化协调配合,从而形成育人的系统效应。
3.构建卓有成效的考核机制。一是实行全员育人导师聘任制。以团支部(班级)、小组(宿舍)、团员(学生)为单位,使每一位教师都担任一个团支部(班级)导师,担任一个或几个小组(宿舍)导师,担任一个社团导师,担任一个团员(学生)导师,推进全员对学生开展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就业向导、行为督导。二是建立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建立育人导师和受导学生“双向选择,双元考核”的评价方式,考核评价分为三部分,即受导学生评分(30%)+受导学生所在组织评分(30%)+受导学生进步情况评分(40%)。三是建立评价结果运用制度。育人导师一年一聘,可连聘连任,对于考核不称职的导师,可随时终止聘任。将育人导师考核评价结果与聘任情况纳入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年度考核范围,与绩效工资分配、职称评聘、职级晋升、进修深造、课题立项紧密挂钩。
打造全过程育人链 实现时时育人
遵循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基于“树木树人”目标要求,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打造全过程育人链。
1.扎牢育人“最先一公里”链条。通过实施党建引领“三大育人”工程,使新生尽快实现由合格中学生向合格大学生角色转变过渡。一是“战斗堡垒”工程,即学生党支部做到“一党员一团学、一党员一帮扶、一党员一活动、一党员一计划、一党员一证书”,全面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党员先锋”工程,即学生党员做到“至少参加一个读书会、一次技能比赛、从事一项团学工作、参加一次社会实践、参加一项志愿服务”,有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文明修身”工程,即“笃学·林院”“躬行·林院”“和风·林院”“小团·林院”“匠心·林院”“仁心·林院”等六大工程,通过项目带动,丰富“三全育人”工作内容。
2.扎紧“育人一体化”链条。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成立“十大育人”专项课题组,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建立规范,落实责任,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链条,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线,把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把合格大学生培养成为优秀大学生。
3.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链条。依托厦门校友会、福州校企合作企业等,成立顶岗实习学生临时党支部,并定期开展“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使组织育人与“三全育人”工作达到互动融合,切实做到“离校不离组织”,有效破解了党建和育人“两张皮”这一难题。建立校企共建共育机制,推行顶岗实习“朋辈1+10”制度,使每名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始终与学校、系部、教师(辅导员、企业师傅、指导教师)保持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密切联系,把优秀大学生全过程培养成为工匠型建设者。
三年多来,“体—制—链”育人模式运行成效显著,学院育人质量更加契合现代林业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影响力和社会声誉显著提升,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学院成为福建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校,获得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福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讲坛、福建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社等35个国家级别和省级项目的支持,为学院“体—制—链”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体—制—链’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2020年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院将立足新起点,在构建五大育人共同体、创新全员育人协同机制、打造全过程育人链等方面继续推进研究与实践,增强“体—制—链”育人模式的实践转化力与操作力,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高水平林业高职院校。
原文刊载:甘肃校企合作 2021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