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在巡视组进驻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巡视反馈时坐立不安、心惊肉跳,不如“早跟上早主动”,把责任扛起来、态度硬起来、纪律严起来,做管党治党的书记,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书记。只要管到位、严到份,即使面对“杀个回马枪”又何足惧哉?
“靠钢吃钢”“近亲繁殖”“围绕少数企业领导人员形成寄生性家族式利益共同体”“一些企业领导人充当掮客”“内外勾结蚕食国有资产”……至6月19日,2015年中央巡视组第一轮专项巡视的26家单位反馈情况已全部公布,一个个隐藏在央企的“脓包”被当众挑破,触目惊心。
惊心之余,也要看到,巡视通报中提及的不少问题“似曾相识”,可谓早有“前车之鉴”。为什么同样的戏码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上演,按下葫芦浮起瓢?
透过现象看本质。种种乱象,折射的是某些党组织作用弱化、地位虚化、功能空化,管党治党责任缺失,执行党规党纪失之于松乃至松到破了底线。正如一份份“问题清单”指出的,“重经营、轻党建,党的领导弱化”“管党治党不严”“对违纪问题处理偏轻偏软”……更有甚者,“部分党组织对中央批示精神虚与委蛇,党的观念和党性意识淡漠,纲纪不张,软弱涣散”。
脓包总要被挑破。如果不以一针见血的方式、不以广而告之的形式指出“党的建设滞后于企业发展,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盲目自满,不愿正视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还真不知道会有多少讳疾忌医的“蔡桓公”自觉“寡人无疾”。面对“一抓一大把”的问题,泱泱大企再不能对警告掉以轻心。否则,小病成大病,直至“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就是必然。
从这个角度观照,十八大以来的每一份巡视通报,既闪烁着惩前毖后的“利剑锋芒”,也以“药石之言”体现着治病救人的良苦用心。从具体入微、直中要害的“问诊把脉”,到追根溯源、鞭辟入里的“病理分析”,再到破立结合、标本兼治的“开方抓药”……随着巡视工作的改革创新,巡视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在于“破”——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且在于“立”——解决问题、倒逼改革。例如,针对能源、电力、通信等企业存在的“通病”,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巡视整改建议已然剑指体制机制制度等深层次问题。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党的观念淡漠,主体责任不落实,是“四风”泛滥、腐败蔓延、潜规则盛行、政治生态恶化等乱象丛生的总病根。解决根子上的问题,制度建设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从严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紧箍”越来越紧。比如,中央近日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把“着眼加强党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作为重要原则,强调要通过完善党组制度,更好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而且,《条例》单辟“责任追究”章节,明确了党组成员在八类情形中会被追责,包括“不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造成严重后果”、“干部选拔任用方面出现重大问题”等。
视党的建设为“无用功”,重业务、轻党建“无所谓”,把从严治党当做“耳旁风”……如果有的党组织负责人今后还这么想、这么干,那就意味着“你摊上大事了”。换言之,与其在巡视组进驻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巡视反馈时坐立不安、心惊肉跳,不如“早跟上早主动”,把责任扛起来、态度硬起来、纪律严起来,做管党治党的书记,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书记。只要管到位、严到份,即使面对“杀个回马枪”又何足惧哉?(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 陈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