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2022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数据情况。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总统计师马仪亮就有关数据进行了专业化解读。
一、国内旅游数据是如何生产的?
我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项目是经国家统计局审批同意、纳入《全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调查制度》的统计调查项目,由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通过电话访谈方式开展抽样调查工作,每季度抽选城镇和农村样本各1万个左右,根据问卷结果和“七人普”人口比例等推算出全国国内旅游人次及旅游总花费等数据。经过多年的实践磨合,该调查方法较为成熟,与国际通行的旅游统计方法接轨,数据结果较为平稳,与交通、商务等相关部门数据匹配度较高,能够基本反映国内旅游市场变化情况。
二、公布数据中对于旅游的定义和概念是什么?
世界上对于旅游的定义多达数十种,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对旅游活动的定义获得了相对广泛的认可,界定“旅游是人们由于休闲、事务和其他目的而到惯常环境之外的地方旅行,其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我国《全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调查制度》将旅游界定为不以谋求职业或获取报酬为目的,离开惯常居住地,在外停留超过6小时,但不足12个月,到其他地方(旅行距离超过10公里)参观、游览、度假、探亲访友、疗养、出差(包括考察、参加会议、商务、销售等)或从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宗教等方面的活动。这次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有关数据也均按照该概念进行问卷调查工作。有人说我国的定义中,对于出游动机过于宽泛,实际上这恰恰体现了与国际接轨。加拿大规定旅游是“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与获得报酬无关的目的”,法国规定“以休闲、商务等目的且不在停留地获得报酬”,西班牙认定的旅游动机“包括商务、休闲或其他个人原因”,南非对旅游动机的规定为“以休闲、商务或其他原因”。
三、此次发布数据与各地公布数据在口径范围上有无差别?
我国的旅游统计实践当中,全国层面国内旅游采取出游统计口径,各地则采用接待口径。出游统计口径表示从离开惯常环境到回到惯常环境的一次完整出游过程,无论游憩了多少个省、多少个市或者多少个景区,只计算1人次出游。地方的接待口径统计则不同,是按照行政区域内接待游客数量进行统计。
四、2022年上半年,我国国内旅游业呈现哪些特点?
2022年上半年,全国出游总人次14.55亿,同比下降22.2%。我国国内旅游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年初平稳开局,二季度受疫情影响较大。2月中旬开始,国内多地暴发疫情,打乱旅游市场复苏节奏,旅游人次、旅游收入等核心数据骤降。二是端午节假期旅游探底回升。进入5月份,随着文化和旅游部制定印发《关于加强疫情防控科学精准实施跨省旅游“熔断”机制的通知》,将跨省团队旅游“熔断”区域进一步精准到县(区)域,我国国内旅游市场逐渐复苏。三是游客消费偏好和出行方式显著变化。受疫情影响,人们出游时间呈现碎片化、出游距离呈现短途化,出游预算缩减。以本地游、周边游为代表的近距离、短时间、高频次的“微旅游”“微度假”兴起,露营、休闲旅游等方式快速升温,旅游产品结构加速调整、持续转型,国内旅游在困境中萌生新的增长动能。四是疫情发生以来,旅游活动受疫情影响较大,致使部分数据季度间存在较大波动。
五、为什么旅游统计数据与个别行业市场主体的感知不一致?
2022年上半年,全国出游总人次14.55亿,同比下降22.2%;全国出游总花费1.17万亿元,同比下降28.2%。这其实是综合统计,既包含了一些业态的收缩,也包括了一些业态的扩张。旅游统计数据与个别行业主体判断不一致,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受疫情影响,中远程旅游市场大幅下降,居民旅游需求就近释放。根据旅游的定义,只要离开惯常环境10公里6小时,符合旅游动机,比如城郊采摘、吃农家乐、露营、徒步、旅拍,以及都市内逛文化街区、探亲访友等,符合时空条件和具备旅游动机等要素就都是旅游的范畴。二是疫情期间旅游业态之间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分化,旅行社、客运、景区、娱乐等业态景气度下降明显。同时,城郊民宿、露营及其衍生的旅游装备等业态逆势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