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文明兴

作者:作者:杨海蒂 时间:2022-04-06 点击数:

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文化》杂志2022年第3期

作者:杨海蒂

自然孕育了所有生命和物种,人类来源于大自然,所以,自然是人类文明的根基。中国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生态传统,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孔子就因提倡不用排网捕鱼、不射归巢之鸟而成为生态保护的楷模……我们的祖先早就具有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思想,保护生态的理念不同程度地落实到制度、风俗、行动上,在生态保护方面为人类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并依此形成蔚为可观的中国古代生态文化。

我们的祖先也热爱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祖国的大好山河多被人性化人格化,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相比,华夏神州的名山大川往往是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各具独特的人文内涵与精神寄托,中华民族特有的山水审美感受和壮阔的家国情怀据此形成。

 

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就要善待赖以生存的土地。无论在哪个民族的心目中,土地都至尊至荣。“土能生万物,地可载山川”,人类的一切,都由土地养育和承载。

森林养育了人类,也孕育了文明。科学家证实,自然灾害层出不穷,与森林减少关系密切。森林给予人类无穷的宝藏,也滋润着人类的心灵,没有森林,人们不仅失去诗意的生存环境,甚至可能失去自己的美好家园。

世界美好,万物有灵,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只有将道德的疆域扩展到所有生命领域,人类才能安全地栖居于大地上,诚如美国学者墨迪所说:“直到人类真正认识到他依赖自然界,并把自己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时,人才把自己真正放到了首位,这是人类生态学最伟大的悖论。”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进步的标志和象征。纵观历史,放眼世界,人类文明的兴盛,大多起源于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气候温和、水量丰沛的良好生态地区,然而,为什么那些曾经强大繁荣的文明古国没能延续至今呢?考古学家通过遗址发掘研究发现,生态环境恶化是它们衰亡的重要原因。缺土缺水就会导致缺粮缺人,生态灾难就会导致人类灾难。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太渺小。生态环境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更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中华大地山川壮丽物产丰饶,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这是天地的造化,是大自然的恩赐。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首次将生态安全正式纳入国家安全战略层面,党中央提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包括军事安全、政治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生态安全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驱动绿色经济发展:生态科技、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构成生态中国;从去年国家宣布正式设立三江源、海南热带雨林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从美丽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建设生态文明与人类命运走向休戚相关。地球上许多生物物种已经灭绝,全球性气候变暖有目共睹。我国“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是参与全球生态的治理与完善,将生态文明领域合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内容,持续造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各国人民,同各国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2018年,著有西方世界首部生态哲学著作的国际知名学者、被美国媒体誉为“我们时代最重要的在世哲学家之一”的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高度肯定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不断取得的进步,明确指出“中国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希望之光”;2019年,这位“亲眼目睹了中国一步步走向生态文明”的柯布博士,出版著作《中国与生态文明》,进一步阐发其观点“中国文化在根底上是一种生态文化,当中国将‘生态文明’写进宪法时,这本身就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活力”,进一步阐释“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并宣称“中国生态文化具有拯救世界的力量”。

 

中国人民怎能不产生民族自信、怎能不产生文化自信?

我以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最是生态文化的价值旨归;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功在千秋利在万代。

 

Copyright© 澳门新葡平台app官网网络名师工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