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福州林校1954届丙班,是学校自主招生入学的,实施了专业高中和普遍高中“两栖制”课程计划。全班32人全数毕业,8人直接升入大学本科。当今教育也有提倡建立“综合高中”发展模式,把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课程结合起来。
龙岩农校1951级林科班由学校自主招生入学,在龙岩修业两年半之后,于1954年2月并入新组建的福州林校(初期3年由国家林业部辖管),编为1951级丙班。对这个班级实施专业高中和普遍高中“两栖制”课程设置的实例,及其毕业生的人生历程,作简要的叙述。这也许能为当今专业高中的教学改革与其毕业生就业或升学,提供某种借鉴或启迪。
教 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课程设置体系和各科教学内容是教学质量的基础。兹据学生各学期学业成绩单,编列该班的三年课程实施表于后。该表可体现当年的教学与教 育内容、办学思想和教学管理的水准,尤其在表中凝结了师生员工的自觉奋斗精神和辛勤劳动的价值。这三年课程,为修学者奠定了人生道路的基础。
1.学校管理者有卓识远见。在20世纪50年 代初期,主办中等农林教育的校长、教导主任和专业(科)主任等,是学校教育与教学的内行,熟悉农林业的科技、生产发展状况与建设任务,并能充分考虑学生的 未来发展,制定和实施具有“重、实、全”特征的、也就是适应就业与升学“两栖”性的教学计划。“重”是重视高中文化基础课教学,使用普通高中教材的语文与 数理化等课程,占总学时的47%,保证了该班的高中文化基础质量,使学生终生受用,其中1/4的人升入大学后,几乎都成为学业优秀者。“实”是扎实的专业基础课,占总学时的20%,如地质、土壤、气象、生物、树木学、测量学等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比较精彩,重点突出,教与学都较实在,为专业课打下极好的基础。“全”是齐全的大林业各门技术课程,占总学时33%,(另有学时较多的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体现以营林课程为重点,兼顾森林调查、森林工程到林产品加工,当时林产业技术所涉及的主要内容,都在课程体系的覆盖之中,使学生受到比较全面的技能培养,毕业后多数从事营林技术,也有直接进入森林工程技术和林产品加工的岗位。
2. 教师敬业实教。那个年代的农林中专教师,多数在建国前后大学毕业(当时福建农学院把培养中专师资,列为办学目标之一),社会地位较高,他们热爱中专教育, 住所简陋、衣食俭朴,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专业基础与专业课教师在充分掌握课程知识体系的前提下,针对当时教与学特点,自行编印质量较高的教材,认真授 课,并重视实习实验和实践教学。高中文化课程的教师满足学生多学的要求,善于精讲多教,认真批改习题作业和作文(语文课每2周每生作文1篇),教学质量甚高。老师们的辛勤劳动,都转移和凝结到所培养的学生身上去了,并在毕业生从事社会实践中得到增殖,贡献给社会。教师(含退休和去世的)应当受到学生和社会的充分尊重,校庆、校史要突出教师的位置。建议学校给本校的终身教师立传。
3.学生刻苦学习。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社会效益的基本条件之一。实施上述课程表的这班学生,多是农家子弟,当年农林学校的学杂费极低且可申请减免,并提供助学金作学生伙食费,另有每月1—3元分等的补助费,因而吸引他们报考入学。学校单独招生,有的初中毕业班前1—3名 拔尖生免考保送入学。学生生活异常艰苦,学习相当自觉,师生关系融洽。班级团支部、班委会和校团总支部、学生会,对学生自我管理和组织集体活动,发挥了相 当好的作用,而且培养学生干部的管理能力,对他们毕业后的实际工作有莫大帮助。尤其那艰苦朴素、发奋学习的校风,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50—60年代林业基层艰苦工作的适应力。如当年的毕业生分配到了永安,有一人是自挑行李,从永安步行到宁化县报到的。如果说,由于那个时代环境也造成毕业生身上的某些弱点或不足,那么今天的教育要加以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