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6年初林业部福州林校迁址南平天麟山,到1969年底福建林业学校撤销停办,这是难忘的14年。我们三人既是林校毕业的学生,又是留校工作的教师,亲身经历了天麟校区创建和学校撤销停办的全过程,这段历史,真可谓“艰苦创业,致力树木树人;学做结合,造就林人摇篮”。
一、众志成城建新校,勤工俭学扬美名
1955年福州“1·20”遭受国民党大轰炸后,北园校舍被空军部队征用,林业部福州林校的迁址工作也就摆上了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并决定校址选定南平天麟山。1956年3月至5月,全校学生分批乘船沿闽江到南平新校区。7月, 学校更名为福建省南平林业学校,由省林业厅领导。当时所谓的新校舍给我们留下一生难忘的记忆,基建正在进行,师生们住的是简易宿舍,竹栅就是食堂。要想改 善教学和生活条件,只能依靠自己边教学边劳动,挖山整地、开建道路、培育苗木、广引树种、种植标本园、绿化天麟山等等,广大师生成为建设天麟山新校区的主 力军。特别难忘的是1960年 建设学校综合办公楼,它更是广大师生辛勤汗水的结晶。不管是领导、老师还是学生,男女齐上阵,从水东大桥下挑砖挑瓦上天麟山上,涌现出许多动人的场面和感 人的事迹。尤其是党员干部,他们的先进行为,在建设天麟山校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福建林校创办以来,始终有一批坚强有力的领导干部和骨干队伍,如郭国 柱、黄吉星、赵守经、曾梅生等,都是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老干部,他们党性强,富有群众工作经验,严于律己,在师生中享有较高威望,为我省林业教育事业倾 注了毕生的心血。正是在他们的带领下,广大师生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美丽的天麟山校园,留下了难忘的天麟情结,丰富了可贵的天麟精神。
1958年,“大办林业”的口号响彻八闽大地,为了发展林业高等教育,省林业厅决定由福建林校郭国柱校长带领一批骨干教师、干部到南平西芹筹建福建林学院。在福建林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当年6月完成了从西芹至院口2.7公里长的公路测量设计,7月份开始由数百名师生实行分段包干施工,苦战两个月,胜利完成了任务,实现了西芹到院口的车辆通行,为林学院全面建设提供了保障。9月,福建林学院正式成立,郭国柱校长调任福建林学院副院长,并兼任林校校长。福建林学院当年开始招生,为了让林学院新同学有较好的学习环境,新生入驻在林校的天麟山校区,而林校59届6个班师生迁驻西芹院口养猪场,边教学边劳动建校(即福建林学院)。1959年9月林学院全部迁往西芹新校区办学,林校师生才返回天麟山校区上课。这段时间,林校曾更名为福建林学院中学部、中专部、附属林校,至1961年恢复为福建省南平林业学校,1963年9月正式更名为福建林业学校。这既是一段难忘的林业院校创业史,也是一段弥足珍贵的林业院校手足情。
在“大跃进”的浪潮中,支援福建林区道路建设也成为当时林校师生的一项重要任务。1958年7、8月份,林校部分教师首先在南平市参加林区道路测量勘查,进行技术练兵。10月初,学校组织林区道路勘测设计队,由庄希钟老师负责人,陈新丁、潘双兴、洪流等三位教员带领59届48名 学生分别赴长汀、宁化、清流等县林区开展简易森铁、林区公路外业勘测工作。我们千方百计克服一切困难,师生同住简易工棚,一起翻山越岭,跋涉在深山老林之 中,开展选线、劈草、勘测等各项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努力,顺利完成了外业勘测任务。回校后又进行一个月左右的内业设计制图、工程量预算等工作,及时 把设计资料交付生产单位施工使用。共为长汀、宁化、清流三县完成简易森铁、林区公路勘测50多公里,为学校勤工俭学创收6万多元,占学校当时办学经费的50%左右。这是林校创办以来的首次具有教学改革意义的大胆尝试,它既锻炼了师生艰苦创业精神,又表现面向林业基层,参加社会实践,为林业生产服务。由于学校教育紧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社会发展和生产建设服务成绩显著,多次受到上级表彰,1958年被林业部评为“勤工俭学·劳动建校先进单位”、“全国先进林校”,1959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单位”。
二、艰苦创业渡难关,培养师资夯基础
1960年到1962年 我国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校师生由于粮食定量普遍减少,加上油和副食品短缺,许多师生出现水肿、肝炎等疾病,人心不定,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为了 迅速扭转这一局面,当时学校及时采取措施:一是学校领导带头与师生同甘共苦,校长黄吉星、书记赵守经主动取消“中灶”生活待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师生 共度难关;二是成立学校政治处,由冯诗根老师负责,采取多种形式,深入细致做好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 是发动师生上山挖野菜、拾谷穗,用“山猪肝”做粿充饥;四是对有水肿病等的师生发给“糠饼”,减轻和预防疾病,让师生做操、晒太阳,以增强抵抗力;五是加 强食堂管理,改善师生生活,及时选派党员教师下学生食堂,千方百计想办法出新招,尽力让学生满意高兴;六是组织学校文工团,积极开展文娱活动,活跃师生文 化生活,鼓舞士气。通过这些措施,稳定师生思想情绪,共度难关,逐渐恢复了正常教学秩序。1961年,随着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当时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于当年9月下放、外调教职员达20余人,约占教职员总数的三分之一,既压缩编制减少事业经费支付,又可支持其他林业单位工作。即使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学校仍然坚持教学为主,坚持组织教师自编教材,提倡动手制作教学标本,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教学管理和考试方法,一切为学生的成长着想。1960年学校荣获“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
林校创办初期学校领导就高度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虽然政治运动较多,但努力做到教学工作不放松,力争解决师资缺口问题,大力培养师资力量,努力夯实教育教学基础。学校始终能够坚持高标准办学,并有专业教师参与部颁标准的制定,形成政策制定与教学执行之间的良性互动。1956年7月, 黄吉星、卢成林、陈传馨参加林业部召开的教育会议,专题研究确定部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留京一周多参编林业专业教学计划以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大 纲。回校后,学校全面贯彻会议精神,在教学中坚持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三基”的培养和训练,并以此打下牢固的办学基础。1962年, 在贯彻党的调整方针和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黄吉星、陈传馨、卢成林、庄希钟、林思明被林业部聘请为全国林校教材编写委员,学校承担采运专业编写组长单位的 任务。这些措施,为教学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此,林校不仅有正规的专业课和基础课系统教材,而且始终按照部办林校的办学标准,坚 持课堂实验实习、教学课程实习与生产综合实习相结合的办学实践,并配备专门实验室和专职实验员,以培养“应用型”、“工艺型”的中等林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我 们认为,坚持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是办好林校的关键所在。针对林校当年办学的实际情况,根据专业设置和课程需要采取四条渠道加强师资建设。第一,充分发 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让他们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组织新教师观摩听课,以老带新;第二,积极从省内外高校商调专业老师,这阶段先后调进了18位骨干教师;第三,选送留校毕业生到高校对口进修,56届毕业生留校20人,58届毕业生留校10人, 其中大部分送北京林学院、南京林学院、福建农学院、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学院等院校进修深造。第四,结合实际,坚持自编乡土教材,将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与当 地的林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这些措施,学校的师资队伍很快得到补充和提高,不断满足专业发展的需求,成为带动学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股推动力量。在这 其中还涌现出一批优秀老师,如陈传馨用松针、松根、松皮试验生产多种林产品成功,并编写《马尾松综合利用》一书,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福建日报》进行了 专门的报导和推介。
三、矢志不渝促教改,学做结合抓质量
1963年,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好转,学校也出现了许多新气象、新面貌。1964年,广大师生尤其是党员干部自觉对照先进,主动寻找差距,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有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推进了半工半读教育制度改革。
1964年,是林校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各项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这一年,是福建林校创办以来生产实习成果最丰硕的一年。采运专业408、409两个班共57人到永安市益口和大坑两个伐木场进行为期67天的伐区调查和生产工艺设计,共完成了45个林班伐区调查,开展生产工艺设计、测量森林面积共2236.73亩,进行每木调查出材量共20490立方米,勘测设计林区公路7.07公里,勘测设计大桥一座、小桥三座、涵洞11个,勘测设计集运材道路13公里。师生们还用油锯伐木造材、铲皮、修节计130立方米。这是真刀真枪的生产实践实习,是一次践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方针的写照,受到两个场和永安市森工局领导高度赞扬。这一年,是福建林校创办以来绿化造林最多的一年,全校师生当年在天麟山、九峰山、水东马站、市郊林场等绿化造林4000亩,为市郊林场、天麟山校园、南平市区周边绿化造林打下坚固的基础。这一年,是福建林校创办以来最兴旺发达的一年,设置专业最多,有林业、采运、林业财会、森工财会和林专(指招高中生的专业)五个专业;入学新生最多,当年招收的新生355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70%左右,而且是第一次招收高中毕业生;外聘教师最多,有来自省林业厅计财处的专职财务干部,有来自基层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干部,来校任教外聘教师达10多人。
文化大革命运动波及林校,1966年7月开始学校停课,师生外出串联。1967年下半年师生返校复课。1968年上半年,林思明、陈新丁、黄光华等老师带领林业327、林业328两个班的76位 同学先后赴顺昌、龙海、东山、南靖、同安、惠安等地林场,深入工区,向工人学习。通过参观考察林业生产,广泛召开老工人、技术员、校友座谈会,征求教改意 见。基层林业单位普通反映林校学生最受欢迎,一是安心基层工作,同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怕苦不怕累,到工区、住工棚、吃竹筒饭、打梆腿是基本功,上山勘 测或劳动更是家常便饭;二是肯学习会钻研,有不少同学写有技术专著;三是服从分配,党叫干啥就干啥。在中等技术学校纷纷撤销的时候,他们希望林校继续办下 去,更多地培养学生分配到基层。1968年在闽侯白沙林场进行生产经营管理实践期间,大家利用休息时间座谈讨论,提出林校林业专业教学改革的九条初步意见,想不到这份《福建林校林业6427、林业6428班教改实习队有关学校林业专业教学改革初步意见(讨论稿)》,竟然成为林校停办前林业专业毕业生留下的最后一份教改成果。
我们认为,坚持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首先是坚持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根据林业建设和发展的需求,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及时进行调整,先后设有造林、森林经营、林业、采伐运输、林业财会、森工财会、林专、林业教育、林产化工等9个 专业,以满足当时大办国营伐木场和国营林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其次是教学改革和服务社会相结合。学校不断配合主管单位联办技术培训班,以提高林业干部技术 应用能力。第三是坚持建好教学实习和生产劳动基地。根据教学实习、生产劳动和基层生产单位的需要,在来舟、卫闽、峡阳等林场建立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在南 山、上洋、沙溪口等地建立农业生产劳动基地。第四是将理论教学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学校坚持以德为先,坚持传授知识与训练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重在培养 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四、林人摇篮初造就,天麟精神长流传
这14年,学校为林业战线培育各类林业专门人才1861人,他们后来基本上成为林业系统的领导力量和技术骨干,为福建林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社会的好评和尊重。他们中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有省部级领导1人、地厅级领导11人、县处级领导36人、全国劳模及绿化奖章2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人、教授专家学者13人、优秀企业家4人。 更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许许多多一辈子献身于林业事业,他们中更多的是林业工程师,是林业站长、林场场长、林业局长,他们默默无闻地扎根在林区,始终作为林 业基层单位的骨干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为绿绘八闽大地建功立业,得到社会认可,为学校赢得了荣誉,福建林业学校也因此被誉为“八闽林人的摇篮”。这14年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虽然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是,全校师生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努力完成各种任务,铸就了“天麟精神”,为后来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由于战备需要,鉴于天麟山地势十分险要,可以控制整个南平市区和闽江流域,1969年初秋的一个早晨,上级领导决定撤销福建省最后一所中专学校——福建林业学校。当时根据上级领导要求,林校在停办前必须完成一条战备公路的测量任务,学校马上组织部分教师认真负责地完成从今天的南孚电池厂至安济全程12公里的勘测任务,并与南平市森工局合作设计。如今这条公路通车运行已40余年仍旧完好,每每通过这里,往事总是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1969年12月29日,福建林业学校停办,天麟山默默伫立着俯视闽江,她在等待着下一个漂流,等待下一个轮回。这一等待,等来了1974年的复办,等来了2003年的升格,等来了更加辉煌的明天。我们和天麟山一起,继续等待着、努力着……
(作者陈新丁、洪流系58届森林经营306班校友;林子利系56届森林经营301班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