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大家好﹗
说起清明节,大家肯定第一时间想起的是唐代杜牧诗作《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歌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这里的关键词是“雨纷纷”——形容细雨绵绵,更铺垫了雨中行人的心情;“欲断魂”——孤身行路,触景伤怀,满腹的心事再加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遥指杏花村”——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行人有没有闻讯而喜,有没有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有没有找着了酒店,有没有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这是这首诗流传千古的原因。
古代的清明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那么最早的清明节是怎样的呢?
诗经·小雅——《蓼(lù)莪(é)》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hāo)。
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wèi)。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léi)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hù),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fǔ)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榖(gǔ),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介绍:
《蓼莪》悼念父母恩德,抒发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沉痛悲怆,凄恻动人,清人方玉润称为“千古孝思绝作”(《诗经原始》卷十一)。诗以丛丛莪蒿摇曳兴起心中苦涩的悲悼之情,或正是悼念之情景,其中连用“生”、“鞠”、“拊”、“蓄”、“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直颂父母恩德。充分表达“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的孝子之思,而一旦失去,“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的失落油然而生,终于发生“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的悲天怆地呼号。
《诗经•蓼莪》共分三层意思:前两章是第一层,写父母生我养我辛苦劳累。中间两章是第二层,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和父母对儿子的深爱。第三章头两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从罍中汲水,瓶空是罍无储水可汲,所以为耻,用以比喻子无以赡养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而感到羞耻。后两章第三层抒写遭遇不幸。头两句诗人以眼见的南山艰危难越,耳闻的飙风呼啸扑来起兴,创造了困厄危艰、肃杀悲凉的气氛,象征着自己遭遇父母双亡的巨痛与凄凉,也是诗人悲怆伤痛心情的外化。
《诗经》之所有被称为“经典”,就是后代许多思想都出自于、借鉴于它,清明节后来被称为中国人的感恩节,也是基于《诗经•小雅·蓼(lù)莪(é)》的这种感情。
清明是祭祀先祖,追思故人的传统节日,也是是知恩图报,感恩的节日。感恩祖先的赐予和贡献,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和知恩图报、不忘本源的道德意识。
清明节又是一个阳光的节日,不能忘记的是先祖的阳光,荫庶着子子孙孙的繁衍,我们心中有阳光,就是要传承先辈的遗愿,传承先贤的智慧,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赢得清白和精明。不能忘记,当我们沉浸在所谓的“岁月静好”的时候,是父辈们在为我们“负重前行”。
清明是反思人生的民俗节日。一边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一边是祭祀和悼念亡灵,生与死、得与失、贫与富等等,都会引起无限的感慨。希望每一位同学珍惜时光,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确立目标,自信、自强,不负祖先的期望。
清明是催人奋进,奋发有为的和谐节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清明是一年最美好的时节,就好像人生的少年,是人在一生或一年之中立志和发奋读书的大好时节。正是有了年少的立志,才有年长后的立人、立德、乃至于创业、立业。希望同学们好好努力,
清明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灿烂节日。清明是满怀期待,不负众望的美丽节日。最后,祝愿同学们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基础上,承前启后,代代相传,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