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大家好!
秋意渐浓,天气转凉,上周末,我有幸目睹了现代版的“母亲为儿子送冬衣”的场景:一位来自厦门的母亲,拖着一个高到她腰部、比她身子还宽的大箱子,两步一歇地从学校前门向上走,要去给住在教学楼的儿子送寒衣和厚被子,当然,在“久别”了半个月后想看看自己的儿子。看到她大包小包的实在困难,我帮她把衣服和被子拿到了篮球场。看到她实在走不动了,我问她为什么不让儿子来接一下,当她得知我的教师身份后,她说儿子在后门等她。我就给她说赶紧给儿子打电话,避免走岔路了。她迟疑了一会,打了电话,因为是免提的,我听到她儿子说,自己在楼上,不想下来······面对这样的回答,我不知该怎么安慰这位母亲,或者怎么指责这位儿子。
我宁愿做出这样的设想:也许是这个儿子在之前的电话联系中,不愿意母亲来看自己,因为怕周围的同学讥笑自己还没有长大;我最不愿意做这样的设想:这个混蛋儿子正在忙着打游戏,没有空去接母亲,去接为千里迢迢送来的“冬衣”。
关于母亲与衣服的古诗,我想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唐朝孟郊的《游子吟》了,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歌的文字很简单,就不做分析了。但是这首小学时期的诗歌,我估计没有几位同学能够真正读懂——母爱是要用一生去读的。我这里还是讲几个关键词:
第一是“密密缝”:母爱很少有高大上的说教,多数是体现在细微之处。每个母亲的爱表现的都不一样,有的也许是煮了你爱吃的菜,有的也许只是为你准备了衣服······我希望从今天开始,每一位同学都能够仔细回忆一下,你们母亲是怎么爱你们的。
第二是“恐”:母爱总是与“担忧”“恐慌”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我们多大的年龄,在目前面前,我们永远是孩子,她老是觉得有操不完的心。这就是为什么在开学第一次课的时候,我要求大家给母亲的回答必须是“报喜不报忧”,因为你们任何一点点的小问题,在母亲眼中,都是令她惊恐的。
第三是“三春晖”:诗人比喻母爱就像春天的太阳一样,这个比喻是有深意的:
首先母爱是无私的,谁见过太阳索取过什么。中国古代将母亲比喻为大地,也是同样的道理。大地滋生万物,又向万物索取过什么。
其次母爱是执着的,无论晴天雨天,太阳总是会照耀大地的,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那个儿子不愿意母亲来学校,母亲依旧来了,这就是母爱的执着,不管你是否需要,她总是在那里。
再次母爱是温暖的,它就像春天的太阳,总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你的面前。
最后,母爱是伟大而平凡的。万物的成长都需要阳光,而阳光天天照耀在我们身上,有时我们会忽略了它的存在。这里有个小故事,说的是“太阳和月亮哪个更有用”问题:有人问,太阳和月亮哪个更有用?多数的回答者都说月亮更有用,理由是月亮总是在晚上出现,可以给人照明,中秋节还给人美好的遐想。而太阳总是在白天出现,谁需要啊······
所以,当我们在乎同学的讥笑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母亲逐渐佝偻的身影和两鬓的白发了吗?当我们在乎自己的穿着品位和享受美味的时候,我们看到母亲挥汗如雨的工作场景吗?当我们抱怨家境不理想的时候,我们看到母亲那愧疚而躲闪的眼神了吗······我们最应该感谢谁,这还是一个问题吗?
最后一个关键词就是“寸草心”: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参天大树,但哪怕自己是一棵小草,我们也要有孝顺、感恩之心。这颗心是母亲最需要的。哪怕我们是小草,我们还要有另外一种心,这就是我原来在国旗下讲话中说过的,哪怕我们是一棵卑微的苔藓花,我们也要努力、奋发,不辜负母亲的爱。让我们再复习一下这首诗吧:
苔 作者:袁枚(清)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即使我们微小如苔藓,终日没有阳光的温暖,我们也要焕发生命的力量,努力学习,不辜负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的母亲,这样的“寸草心”是母亲最需要的。谢谢大家。